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讀懂學科專業調整的內在邏輯(教育時評)

丁雅誦

2025年10月19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這兩年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專業很火,該不該讓孩子選報?”“一些冷門專業會不會被調整撤銷,將來就業受影響嗎?”現實中,不少學生與家長在面對專業選擇時,常常陷入這樣的困惑。

  一組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學科專業調整力度之大:2023年以來,我國支持高校增設博士點1064個、碩士點2258個,新增本科專業點3715個、高職專業點1.2萬個。調整背后,是一場正在高校中發生的結構性變化。

  高校專業設置,一頭連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一頭關乎莘莘學子的前途。它的每一次“上新”與“下架”,都是教育體系對時代變革的深刻回應。

  一方面,這是知識演進的必然。當今世界,科技浪潮奔涌,知識迭代加速,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新能源等領域不斷突破,催生出全新的產業形態。當專業所依托的學科前沿和產業技術發生根本性變革時,其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培養模式也就要隨之更新。

  另一方面,這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主動作為。高等教育作為人才供給的主要源頭,須敏銳捕捉變化,前瞻布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建設,夯實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根基。

  理解了這一背景,便更能把握學科專業調整的內在邏輯:學科專業增減,絕非簡單的跟風或淘汰,而是教育資源在國家發展大坐標中不斷優化配置的過程,也是高等教育保持健康活力的自我進化。

  學科專業具體怎麼優化,怎樣更科學、更合理?其中三對關系需要辯証把握。

  客觀看待“冷”與“熱”。學科專業的新設與退出,不能簡單以熱門或冷門來判斷,也不能僅以短期就業率為標准。一些基礎學科雖然不熱,卻是科研創新的根基﹔部分應用學科若脫離實際,即便一時火爆,也難有持續的生命力。

  認清“責任”與“優勢”。全國高等學校3000余所,類型不同、定位各異。或側重基礎研究與前沿交叉,服務國家戰略急需﹔或緊密對接區域產業,支撐地方經濟轉型升級……明白自己的責任在哪兒,優勢在哪兒,才能避免“千校一面”,實現特色發展。

  審視“名稱”與“內涵”。一個新專業的名稱可以迅速設立,但其內涵——優秀的師資隊伍、完整的課程體系、豐富的實踐平台等要素,卻需要長期積累。在增設新專業前,高校應認真審視自身是否具備相應的辦學能力,不然就會落入“新瓶裝舊酒”的形式主義。

  前不久,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建立健全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這意味著,未來學科專業調整可能將更趨常態化、精細化。

  對於學生和家長而言,其實無需過度擔憂。因為選擇一個專業,不只是學習一門技能,更是選擇一個認識世界、提升自我的角度。一個健康的學科專業體系,可以為不同稟賦的學生提供合適的成長路徑,讓每一個夢想都找到生根發芽的土壤——而這,正是學科專業調整最深遠的意義與價值。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9日 06 版)

(責編:王先進、黃子娟)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