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浙江永康發展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產業——

小農機闖出大市場(秋收進行時)

本報記者 竇 皓

2025年10月18日08:1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700畝地,每畝收成約1000斤,按照每斤收購價1.65元算,加上國家的補貼,純收入能有30多萬元。”稻子剛收完,浙江麗水縉雲縣壺鎮鎮金竹村種糧大戶朱干光算起賬。

  “巴掌大的田,散在山旮旯裡,牛進得去,‘鐵牛’就難嘍。”朱干光回憶。如今,適宜丘陵山區作業的農機可在田裡穿梭自如。“有了好用的農機裝備,省心多了。”朱干光說。這些年,他逐步添置了拖拉機、收獲機、旋耕機等農機裝備,有余力時,還會幫助其他農戶操作農機。

  從無機可用,到有好機用——變化離不開農機裝備產業的快速發展。

  金華永康市,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浙江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產業的重要聚集區。在當地的浙江四方集團有限公司車間內,一台台小型拖拉機整齊排列。不遠處的農田裡,一款手扶拖拉機正在測試。拖拉機后部能更換各類農具,進行旋耕、播種、收割作業。

  “小農機適應性強、用途多樣,是我們的研發重點。”四方集團董事長俞豐介紹,企業產品年銷量約2.5萬台,不僅在國內熱銷,還出口到非洲、南美洲、東南亞等地。

  永康騰馬五金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用於農機裝備的機械鏈條正被運往生產線﹔浙江求精科技有限公司裡,傳動軸、齒輪等機械零部件完成熱處理,即將運輸到生產電動工具、拖拉機等廠家的車間……永康聚集超1600家農機及零部件企業,從發動機、變速箱到液壓無級變速器,農機85%的關鍵部件實現本地化生產。

  “供應鏈完善,既降低成本,也讓相關企業集聚發展。”永康市經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已形成涵蓋逾萬種產品、年產值超230億元的丘陵山區農機裝備集群。

  “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縣縣不離康”。永康五金產業歷史悠久,如今,小作坊變成大廠房。星萊和農業裝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每隔幾分鐘就有一台全自動高速插秧機下線﹔四輪驅動、倍速轉彎、液壓助力轉向……這款微型多功能管理機能搭配旋耕機、撒肥機、噴藥機等10余種農機具,適合在丘陵山區等地形狹小空間作業。

  星萊和所屬星月集團,靠做五金和摩托車零配件起家。“長期以來,國產插秧機在與國外產品競爭中處於劣勢,高速插秧機市場一度被國外品牌壟斷。”星月集團負責人胡濟榮說,看准市場機會,企業開始開發插秧機。

  “不同地貌、農作物和土壤情況,需要相應的農機裝備,要求產品發展越來越多元。”四方集團研究院院長胡華東說。國家分類標准下15個大類農機裝備和4個大類林業裝備中,永康涉及12類。

  農機裝備日益豐富,帶動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浙江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2.5%,其中水稻機械化率達91.88%,居全國第一方陣。

  當然,還有短板待補足。金華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工程師陳長卿介紹,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農機研發能力、產品性能中試驗証、檢測鑒定等方面還存在差距,丘陵山區農機裝備集群有待進一步迭代升級。

  如何破局?在永康國家林草裝備科技創新園,農林機械檢測中心、林草智慧谷、林草裝備研究院等錯落分布。“我們以科創園為載體,對接國內相關高校院所,設立研發中心和服務中心,幫助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永康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施新芳說。圍繞山地丘陵農機裝備,浙江已建成國家級、省級創新平台20個,23項農機裝備首台(套)產品得到產業化應用。

  秋收時節,更多好用的農機,正從生產線開往田間地頭。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8日 02 版)

(責編:任佳暉、黃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