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士熱議亞太地區民意調查報告
本報記者 杜一菲 莽九晨 白 陽
2025年10月17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 |
![]() |
制圖:宣 艷 李嘉兆 |
近日,人民日報社國際部和環球時報研究院聯合發布《活力亞太——亞太地區16國民意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亞太地區民眾普遍認同亞太經濟體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肯定亞太經合組織在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等領域發揮的積極作用,多數受訪者認為中國發展經驗值得本國借鑒,期待各方攜手共建活力、和諧、繁榮的亞太大家庭。
在21個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經濟體中,本次調查綜合考量經濟總量、人口規模及民調取樣的可操作性,選取16個具有代表性的亞太國家,共回收有效問卷9077份。報告全面呈現了亞太地區民眾對開放合作、多邊主義的鮮明訴求,為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堅實的民意支撐。
合作共贏 為地區發展注入活力
亞太地區佔世界人口1/3,佔世界經濟總量逾六成、貿易總量近一半,是全球經濟最具活力的增長帶。作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先驅,亞太經合組織誕生30多年來,已逐步發展為亞太地區層級最高、領域最廣、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合作機制,為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引領經濟全球化發揮了重要作用。報告顯示,85%的受訪者認可亞太經合組織對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本國受益於亞太經合組織框架下的發展合作,包括獲得“更多國際合作”(44%)、“更多發展機遇”(37%)和“更多先進技術”(35%)。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蔓延,亞太合作面臨不進則退的嚴峻挑戰,開放還是封閉直接關系到亞太地區能否實現可持續增長。民調顯示,構建開放融通的亞太合作格局符合地區大多數民眾的期待——半數以上受訪者認為本國經濟發展正走向“更開放合作”,75%的受訪者支持本國更加積極深入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框架下的各項合作。
韓國全球戰略合作研究院院長黃載皓認為,亞太經合組織為促進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成員經濟互利互惠、增進本地區人民利益福祉作出了重要貢獻。各成員通過高水平政策溝通和機制協調,在一系列重大問題上凝聚共識,加強互信,有效化解地區普遍關注的重大風險和挑戰,提升了合作實效性。
“從早期的茂物目標到布特拉加亞願景,亞太經合組織的合作領域從傳統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經濟技術合作,迅速拓展至數字經濟、創新、綠色低碳等以高質量增長為核心的議題,這符合絕大多數成員的利益訴求。”南開大學亞太經合組織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副會長劉晨陽表示,當前,中小經濟體與發展中經濟體迫切需要通過區域合作獲取發展動力,尋找縮小發展差距、彌合數字鴻溝的機會,亞太經合組織在這方面的優勢尤為顯著。
民調結果顯示,超過八成受訪者表示願意或會考慮參與亞太經合組織設立的職業、教育類培訓和交流項目。韓國檀國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金珍鎬認為這是一個積極信號,“在當前國際形勢下,增進各國間人員往來和交流溝通,特別是媒體和青年領域的交流合作,對於增信釋疑、民心相通有著重要作用”。
“亞太經合組織的一大優勢和特色,就是走出了一條尊重差異、尋求合作共贏的道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深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魏建國指出,相較於其他區域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從經濟體量到發展水平、發展能力都存在較大差別,這種差異化也使得亞太經合組織更為包容多元。民調結果顯示,約七成受訪者認為自主自願、協商一致、非約束性的合作原則適用於當前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魏建國認為,這一靈活務實的原則有利於各經濟體在充分溝通協商下尋找利益交匯點,通過合作共贏攜手向一致的目標邁進。
共創共建 中國作用獲廣泛認可
中國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經濟體,始終堅持扎根亞太、建設亞太、造福亞太。自加入亞太經合組織以來,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同其他成員一道深化貿易投資、創新發展、綠色轉型等領域務實合作,以實際行動維護地區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以開放姿態分享發展理念和治理方案,為亞太地區長期穩定和經濟增長作出重要貢獻。民調顯示,近六成受訪者肯定中國在推進亞太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繁榮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五成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亞洲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秘魯國立聖馬科斯大學亞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阿基諾表示,中國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建設,倡導的互利共贏、開放合作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亞太經合組織的互聯互通藍圖高度契合,在基礎設施建設、綠色轉型、數字經濟等領域為地區國家提供了新機遇。“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不確定性上升的情況下,中國的穩定增長與開放承諾,為亞太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信心支撐。”
中國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為地區各方共同發展提供了廣闊機遇。民調結果顯示,8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科技等多領域的發展經驗值得本國借鑒。“在多重挑戰疊加的背景下,亞太經濟發展相對平穩,中國的穩定發展起到的支撐作用尤為關鍵。”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表示,中國正以高水平開放與亞太經濟體共享高質量發展帶來的更多機遇。無論是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的目的地選擇,還是中國與周邊國家逐步推進的免簽政策,都直接帶動了相關國家的經濟活力。中國的發展經驗基於自身實踐,對亞太地區國家具有較強的適配性,對區域發展具有現實參考意義。
“泰中兩國深化合作,將為泰國提供發展機遇。”泰國國會上議院外交委員會副主席奇布表示,中國是亞太合作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以自身發展為亞太地區提供合作與發展機遇,通過互利共贏推動共同繁榮。“泰國希望在雙邊以及多邊框架下,不斷加強兩國在數字技術、科技創新、清潔能源、互聯互通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凝聚共識 亞太共同體擁有美好未來
亞太經合組織布特拉加亞願景明確提出,到2040年建成一個開放、活力、強韌、和平的亞太共同體,實現亞太人民和子孫后代的共同繁榮,報告顯示七成受訪者對此表示期待。
亞太地區民眾對於建設開放亞太、包容亞太、綠色亞太、數字亞太有著廣泛共識,普遍期待各成員在亞太經合組織框架下進一步深化各項合作。在貿易投資領域,受訪者最期待降低關稅和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在數字經濟方面,網絡安全與5G/通信技術領域的合作更受青睞﹔在創新合作領域,新能源技術和醫療健康最受關注﹔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清潔能源與低碳技術、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合作需求強烈。
奇布表示,作為亞太乃至全球的重要經濟增長引擎,亞太經合組織進一步推動地區發展與合作備受期待,“希望各成員在亞太經合組織框架下達成更多共識,共同維護多邊主義,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為打造更加繁榮、更具活力的亞太經濟作出貢獻”。
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即將在韓國舉行。韓國東亞研究所所長、韓中全球協會會長禹守根表示,亞太經合組織是區域經濟合作的典范,希望未來該組織不僅能繼續助力亞太地區經濟增長,還能成為促進地區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的包容性平台。韓國和中國是利益交融的近鄰,也是共同維護亞洲穩定和發展的伙伴。希望兩國通過亞太經合組織這一平台,拓展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共同描繪亞太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2026年,中國將第三次擔任亞太經合組織東道主。受訪民眾期待各方就減貧、綠色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治理、創新發展等議題進行探討,共同規劃未來。
劉晨陽表示,當前國際局勢變亂交織,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明顯抬頭,各成員間存在“抱團取暖”的需求。多年來,中國在亞太地區合作中始終扮演引領者角色。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體量,既能依托市場優勢為區域合作提供資源支撐,又能憑借強大的產業能力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因此各方對中國在推進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發揮的作用抱有期待。
“2026年中國將主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我們對此充滿期待。”阿基諾表示,希望屆時亞太經合組織能重點關注包容性增長、數字互聯互通、綠色轉型與人文交流等議題,進一步鞏固亞太大家庭的合作共識,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這不僅符合亞太各方的共同利益,也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與信心。
(本報記者陳一鳴、孫廣勇,環球時報記者易佳、劉斯尹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7日 03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