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哲
2025年10月17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落日,公園,小樂隊,大家席地而坐,揮動雙手,輕聲跟唱……這樣的音樂會,你是否曾邂逅?沒有閃耀舞台,沒有明星陣容,但就在家門口,好玩又省心。前不久,北京“音樂地圖”發布,市民可在20處戶外點位與音樂會不期而遇——流行曲目、影視金曲、經典民樂,風格多樣。
這份美好,並非大城市的專屬。在福建漳浦縣的文化廣場,幾束燈光、一個開放舞台,一群本地戲曲演員和音樂愛好者,構成一場別開生面的演出。傳統竹馬戲演員與現代樂隊同台獻藝,觀眾從十裡八鄉趕來,看得有滋有味。
從大城市到小縣城,兩場音樂會正以“小而美”的姿態,以觸手可及的方式,走進更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這裡面蘊含著寫好人文經濟學這篇大文章的門道。
以文化賦能經濟、以經濟活化文化,關鍵是要找到抓手和載體。讓文化與經濟交融互動、融合發展,不能隻盯著“高大上”,“小而美”同樣能產生大效果。
何為小?“輕量級”運作,成本可控,觀眾參與門檻低,這使得常態化舉辦成為可能。有的地方將露天音樂會、本地音樂會視為布局文化矩陣的“輕騎兵”,在公園、廣場、社區等地定期舉辦。“好聽、好玩、離家近”,有人因這樣一個文化角落而愛上一座城,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
美在哪?美在互動——觀眾現場點歌、集體合唱,從欣賞者變成參與者,情感得以釋放,人與人建立連接。美在場景——草坪上、小河畔、森林裡,音樂與自然相映成趣。美在融合——有些音樂會融合市集、美食、露營等元素,讓人們不必遠行,就能擁抱“詩和遠方”。文化活動未必需要大投入、大場面,“小而美”也是有效載體。
“小而美”的音樂體驗,之所以能在大城市備受追捧、在小縣城生根發芽,在於其切中當下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更細膩、更個性化的需求。
小,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智慧。它不僅跳出投入大、周期長的局限,更以精准對接文化需求的方式,涵養群眾的藝術素養,潤物無聲地培厚社會的文化土層。
放眼全國,“小而美”的文化實踐正在更多領域綻放。上海虹口涼城新村街道“門衛美術館”,利用閑置門衛空間改造而成,定期辦展,使藝術展覽融入社區日常。一些城市的社區咖啡書店,集雜貨鋪、閱讀、沙龍、鄰裡交流於一體,成為社區居民的好去處。
文化需求裡,蘊藏著無限潛力。新需求牽引新供給。“小而美”啟示我們,讓文化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必須捕捉個性化需求,提供更多文化產品,從而打開更大增量空間。
寫好人文經濟學的大文章,需要找到文化與經濟的連接點。
貴州貴陽路邊音樂會,兩年來舉辦400多場,音樂為城市文旅注入活力。吉林通化請游客在五女峰國家森林公園欣賞特色民歌,還將當地特產野生藍莓干、鬆子油、山核桃等設計成“音樂禮盒”隨票附贈,讓本地特產順勢走出大山。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小而美”也啟示我們,找准結合點、發力點,創造新的消費場景,能更好實現文化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既為生活添彩,也為經濟賦能。期待各地有更多熱氣騰騰的“小而美”文化實踐,寫好人文經濟學大文章。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7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